宝宝流口水怎么办?
中医科:董洪雁
专家简介
董洪雁: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年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余年。医院进修学习,跟随著名儿科哮喘专家王烈教授出诊学习。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喘、过敏性紫癜、血尿、腹泻等,尤其对小儿遗尿、尿频、厌食、便秘、头痛等症有独到的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宝宝流口水,医学上称为流涎或唾液增多。引起小儿流涎的原因很多,一般6个月到3岁的宝宝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
新生婴儿由于唾液腺不发达,分泌的唾液较少,因此,宝宝嘴里没有多余的唾液流出。4—5月时,宝宝的饮食中开始逐渐补充含淀粉等营养成分的食物,唾液腺受到这些食物的刺激后,唾液分泌明显增加。6个月左右宝宝开始长牙时,会引起牙龈组织的轻度肿胀不适,刺激牙龈上的神经,导致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处于此阶段的宝宝,口腔小而浅,吞咽反射功能还不健全,所以只要口水多了就会流出口外。大部分宝宝到两岁左右就能逐渐有效地控制吞咽动作,不再流口水。小儿流涎常见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流涎主要是"脾失调摄"所致,可分寒、热两种情况。
1脾胃虚寒:流出的口水清稀,口角虽然糜烂,但局部灰白不红,常伴有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四肢不温、大便溏薄等表现。
2脾胃湿热:流出的口水粘稠,口角潮红糜烂,多兼有口气臭秽、小便短赤等症状。
小儿流涎小偏方
姜糖神曲茶原料:生姜2片,神曲半块,食糖适量。
做法:将生姜、神曲、食糖同放罐内,放水煮沸即可。
用法:代茶饮或每天2—3次。
功效:健脾温中止涎。
攝涎餅原料:炒白术20—30克,益智仁20—30克,鲜生姜50克,白糖50克,白面粉适量。
做法:
(1)将炒白术和益智仁一同打成细末,与白糖,白面粉和匀。
(2)将鲜生姜洗净、捣烂绞汁后,倒入和匀的粉末中,加清水搅拌均匀后做成小饼15—20块,入锅烙熟。
用法:早晚各一块,嚼食,连用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口角流涎,但小儿口腔溃疡、口疮所致的流涎忌用。
白术糖原料:生白术30—60克,绵白糖50—克。
做法:
(1)将生白术晒干后,研为细末过筛。
(2)将白术粉同绵白糖和匀,加水适量,调拌成糊状,放入碗内隔水蒸或置饭锅上蒸熟即可。
用法:温热时嚼服。每天10—15克,分2—3次,连服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医院中医科董洪雁主任提醒,如果宝宝到了两三岁以后牙齿长齐了,还不停地流口水,宝爸宝妈们就要小心宝宝有患口腔、咽喉粘膜炎症等疾病的可能,医院检查治疗。
中医科介绍医院中医科成立于建院之初,现有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常年坐诊。
研究专长:本科室发挥中医药优势,发展专科特长,在临床实践中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辨病与辨病相结合,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对小儿反复感冒、反复咳嗽、急慢性腹泻、便秘、腹痛、偏食、厌食、遗尿、尿频以及过敏性紫癜、血尿、神经性头痛等疾病的治疗体系,采用纯中药或中、西药物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最大限度地避免静脉输液,效果良好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还积极开展对中医“内病外治”治法的研究。发表国家级论文16篇。
特色疗法
穴位貼敷疗法:是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它融合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和免疫医学等诸方面,以气相合,以味相感,将中药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避免了药物的肝肾损伤以及打针吃药的痛苦,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和刺激作用而起到预防、治疗作用的外治法。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肺炎、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咽炎的患儿。尤其是三九贴、三伏贴、止咳贴、腹痛贴、鹅口疮贴、流口水贴等深受广大患儿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推拿按摩疗法:适用于反复咳嗽、支气管炎、肺炎迁延不愈或肺部啰音不易吸收的患儿,以及急慢性腹泻、厌食、便秘、肌性斜颈等疾病的治疗。
↓点击下方,白癜风中医治疗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