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来找规律、辨标本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你还处在摸不到门路的阶段,那就把孩子每次生病和治疗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样会帮助你建立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多记几次,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我发现仔细记录这些东西并且发邮件过来问我的人,刚开始平均一周或半个月就找我面诊一次,我跟他说不用老来,歇一歇,省点精力省点钱,但他还是要来,后来几个月来一次,再后来半年一年都看不到了,他学会了,不来了。
他学到了什么?他也不是对中医全懂了,他只是学会了观察,对日常的问题就有了观察、分辨和妥善处理的能力,不慌张了。西医也认为,感冒或者某些常见病,即使不看病、不吃药,注意喝水、休息、饮食,过个六七天,自己也会好。我们的健康曲线和股市一样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安下心来一边学习一边往前走,这样就很好。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这个规律呢?当它在中间值的时候,我们不用考虑它;当它发展的时候,就要小心一些,别再乱吃东西,比如冰淇淋、炸鸡腿、麻辣烫等,让身体好好休息,别看太多电脑、电视,健康曲线自己会调整;当它的发展已经不在你的认知和调节范围内的时候,你就要寻求医生的帮助了。
我们大都学过辩证唯物主义,知道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中医学上,这就叫“本”和“标”。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虽然知道不是太好,但我们不理它,不动它,它自己会过去的,而有些事情则一定要出手,我们处理小孩子的健康问题也是一样。
病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病的标签。那就是病有诊断、有病名,比如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食物过敏、鼻甲肥大、白细胞减少等,这些都是现象、症状、暂时的结果,我们称之为“标”。另一个是病背后的原因,即病人的体质,我们称之为“本”。在中医来看,能量不够、渠道堵塞、气机紊乱等等,往往是这些病背后的原因,因为发生的位置不同、程度不同、组合不同而产生千变万化的“病”。在这“本”之后呢,还有更深层的“本”,长期的饮食不当、不合理的作息、紧张、焦虑、压力过大、情绪累积等等,就像洋葱,剥了一层,还有一层。
所有的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不舒服的症状,都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但我们首先要知道,能够感到不舒服,至少说明我们的身体还有反应的能力,并且身体能正常接收到这个讯息,这一点对恢复健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这种情况,如果某人受到别人的欺负,第一种反应是麻木,不敢出声,一直退缩、忍让;第二种则会说:“你别太过分了!”哪种反应正常一点?应该是第二种比较正常吧。但有时候是稍微碰到了一下就大怒:“你干吗踩我的脚?”这个就过了。有反应,是正常的;反应过大的时候,需要克制一下;反应不及的时候,让它起来一点,帮助身体把不需要的东西化掉。这是中医的作用。
但我们现在的很多治疗方法,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采取的其实是压制--不让它反应,表面上的“太平无事”。妈妈们还挺高兴,孩子吃了药马上不咳、不烧、不拉肚子了,马上就可以上课、上公园玩去了。这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正常,把原本可以清出房间的垃圾都藏到了地毯下。
生病时出现的症状,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的部分很大很大。但我们一般人的做法,只是看到和处理了表面的东西--症状。冰山下面的部分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体质,中医称之为“本”。
一个人体质很好,即使碰到感冒病毒,一屋子人都病了,他也不一定会生病,即使感冒了也会很快痊愈。如果孩子体质强健,哪怕病后反应还挺激烈,只要适当控制就好,问题不会太大。
一个人体质不好,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反应;一种是没反应。体质不好,但还有反应,说明还有生命力,身体还有自己改善、修复、排毒的动力。没反应往往意味着康复的希望渺茫。比如,小孩子刚开始两三个月发一次烧,妈妈给他治得太厉害了,最后变得半年、一年都不发烧,妈妈说:“幸好被我用药控制住了,连着三个礼拜一直输液,还喝了三个月的苦汤药,现在总算不发了。”好吗?不好!为什么?虽然症状(“标”)没有了,但是体质(“本”)呢?小孩的脸黄黄的、瘦瘦的,精神不好,胃口也不好,过度的治疗把孩子的“本”给伤害了。
(注:李辛——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年获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学位。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儿科、内科专家宋祚民教授。现任上海自道精舍,北京东源文际医疗中心顾问,瑞士自然疗法专职工作者协会(ASCASWISS)继续教育培训老师。多年中医临证和教学经验,擅内、儿、妇科,针药并用,重视调神和调气。深入理解《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经典,学习历代各家所长,取验于临床。)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白癜风好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