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指导专家:
池晓玲,医院肝病专科主任医师
陈伯钧,医院心血管病专科主任医师
王立新,医院中医肾病内科主任医师
苏巧珍,医院脑病内科主任医师
陈秀华,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
李红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杨朝杰,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李智,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
霍艳明,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李广瑞,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王泽民,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李漫,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侯小兵,中医院电热针室副主任医师
史海霞,中医院脾胃病科主治医师
叶勇,医院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医师
黄春江,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秦琼,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王华宁,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施静,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
谢健,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何渝煦,医院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医师
吴继萍,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陈其华,湖南中医院副院长
朱镇华,湖南中医院副院长
刘绍贵,湖南中医院主任药师
范伏元,湖南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呼吸风湿科主任
卢敏,湖南中医院骨伤科学术带头人
周德生,湖南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林华,湖南中医院妇产科副主任
黄韬,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张腾,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周敏,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王一飞,医院副主任医师
东贵荣,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
李璟,医院主任医师
张晓东,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
朱跃兰,北医院风湿科主任
胡立明,北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曹建春,北医院周围血管科副主任医师
乔占兵,北医院中医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刘芳,北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
黄腾辉,医院名医馆内科主任医师
李生财,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
金钰钧,医院针灸推拿二科主任
金富坤,医院外治科主任
李建省,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
储真真,北京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关秋红,北京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李晓林,北京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李军,北京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马立新,北京医院针炙科副主任医师
张章,北京医院针炙科副主任医师
李建红,北京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桑勉,北京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陈伟强,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中医师
潘永,医院营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赖昕,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中医师
冯惠玲,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中医师
刘继洪,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
党中勤,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牛学恩,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孟毅,医院脑病二区主任医师
孟泳,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
孟庆良,医院风湿骨病科副主任医师
吕沛宛,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
张钟爱,医院金陵名医馆主任医师
骆天炯,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
阮志忠,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
孔薇,医院肾病科主任中医师
余波,南京市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
王耀献,北京医院院长
这是最后一次日落当晨昏线掠过我们头顶在年末寒潮的速冻中落下帷幕全年健康养生月历来了!
在这崭新的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更加的顺利、更加的幸福快乐。除了工作需要规划之外,健康养生计划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的衣食动养,皆依季候而作,随岁月流转。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您知道每个月,以及二十四节气里面的养生重点是什么吗?由医院、中医院、北医院、医院、医院、北京医院等70余位中医专家指导的健康养生月历来了!跟着做,新的一年疾病都绕道走!1月养生重点:做好保暖护“两头”
1月天气寒冷,同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大寒小寒。天冷了自然是要注意保暖,但与此同时,露在外面的头部、脖子也得做好保暖工作,这一点常常被人忽视。俗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作为诸阳之会的头部保暖若做得不好,很容易引发鼻炎、头痛等疾病,这也成了很多中老年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头部保暖也不能忘记口鼻,因为寒凉的空气也容易让抵抗力较弱的人患上急性鼻炎。要避免被鼻炎袭击,除了戴围巾、口罩之外,回到家还可以用温水冲洗鼻腔。另外,“树枯根先衰,防寒先暖脚”,寒冬里养血补气离不开泡脚。可取桂枝10g、砂仁6g、吴茱萸6g、白豆蔻10g、淫羊藿0g、生姜10片、仙茅10g泡足。而且热水泡脚,水温不要太高,用水量一定要淹没过脚腕以上。泡完脚还可以适当按摩足底,因为脚底有很多穴位,能缓解疲劳,帮助睡眠。周晓明/摄2月养生重点:初春养生三个“早”
到了2月已经进入到初春,“立春”和“雨水”是一年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前两个。这个时候养生讲究三“早”。1.早防晒多保湿。防晒只在夏季?才不是,春季防晒往往被很多人忽略!初春基本集合了大风和干燥两个因素,护肤很有必要。尤其是具有敏感性皮肤的人群,从初春开始就需做好防晒工作,尽可能地避免强烈的日光直射皮肤。这个季节在选用化妆品时也要注意,选用防晒系数在SPF15左右的化妆品就可以了,可选用乳液状或水状的防晒品,能在抵御紫外线的同时,还能补充皮肤水分,滋润肌肤,让皮肤更加舒畅。2.厚衣服别早脱。天热了厚衣服要立马脱掉?别急!这时还是应该捂着点,俗话说“春捂秋冻”,如果一下子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因不适应气候变化而易着凉得病。尤其那些爱美的女孩子,不要急着换上短裙短裤。虽然现在不会察觉什么,但是10年后很容易患关节炎。医院的病人特别多,都是因为这个季节到了,关节感到不适。.早起晚睡更精神。立春后,开始昼长夜短,为了顺应这种昼夜变化,可以适当“晚睡早起”。当然,也并不是睡得越晚越好,晚睡不要晚于11点,睡个“美容觉”。庚子年庚寅月壬午日年之伊始,不负春光“春日在即,这是生的力量”
古人云:“东方为春,春者,万物之所出也”,在那生生不息的春风中,一年四季的序幕由此开启。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在这个时节冰化雪消、草木初生,虽然寒冷犹在,但春意已在消融的冰雪中渐渐发芽。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是生长、是播种耕耘。在这个带有转折意义的时节,播下健康的种子,收获一整年的好身体。立春养生,注重“生”字
立春一过,你会发现自己的精力越来越旺盛,心跳和呼吸也不知不觉加快了,新陈代谢也随之变快。庚子年庚寅月壬午日立春·三宜食辛
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曾提及“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立春后,饮食上应注意少酸多甘,佐以辛味,目的是养脾气,调肝气。
辛温的食物利于维护阳气,如山药、春笋、韭菜等。同时适当减少酸味收涩食物,如海鱼、虾、螃蟹等。
舒展立春应适量多做舒展运动,最简单的就是伸懒腰。冬天气血循环缓慢,经常伸伸懒腰,可以促进身体气血运行、推陈纳新。
伸展时,全身肌肉用力收缩,尽量吸气。放松时,全身肌肉松弛下来,尽量呼气。
养目
中医讲,肝开窍于目。春天是养肝护肝的好时节,养好眼能护肝。春天阳光温暖却不强烈,不妨让阳光晒晒眼睛。
感受阳光的温热,转动眼珠,顺、逆时针各缓缓转10次。每天持续15分钟即可。
庚子年庚寅月壬午日立春·三忌减衣
俗语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初春天气变化较大,乍暖还寒,体表的皮肤毛孔开始打开,御寒能力减弱,所以不提倡马上脱去棉衣。
老年人和体虚者应当谨慎,不要过早减少衣物。年轻人即使觉得热,穿衣也要下厚上薄,注意颈、膝、足等部位的保暖。
焦躁
中医讲春天与肝相应,肝在生理上主疏泄,最怕焦躁和怒气。
立春时节,情绪上要戒躁戒怒,忌心气抑郁。在立春阳气上升的时节,适当调整情绪,使全身都更快通畅。
熬夜
春天人体气血需舒展畅达,提倡早睡早起。因为疫情原因,宅在家里,也要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在晚上11时之前上床。
睡前用40℃热水泡泡脚,可以调节免疫力,祛除一个冬天积在体内的寒气。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季不会来临。冬去春来,生机渐显,风雪已经消融,逆行的人们也快要归来。愿万物生长的时节,百病消散,新的四季,自此开始。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医院教授李乾构
医院教授池晓玲
辛丑年庚寅月丁酉日东风解冻,散而为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而为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也意味着气象意义上的春季真正到来了。雨水一至,细雨滋润万物,气温开始渐渐回暖。冰雪融,万物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节气前后,虽还有寒意,但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草木也得雨露滋润,开始生长。雨水养生护脾胃
雨水时节,我国北方阴寒未尽,尚未入春;南方多数地区虽春意盎然,但早晚依旧湿寒。地湿之气渐升,寒湿易伤脾脏,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祛风除湿。辛丑年庚寅月丁酉日雨水·三宜调脾
脾最怕“湿”,气候环境变化和饮食失节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因此雨水时节要适量饮食,吃七分饱为好。
另外,如《千金月令》中所说,春月宜喝粥,建议用百合、茯苓、莲子、山药煮粥,以健脾利湿。还要多吃绿叶菜、甘蔗等多汁的蔬果来润养脾胃。
食甘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即少吃影响肝气疏泄的酸味食物,增加有补脾安胃之效的甘味食物。
饮食上推荐甘平补脾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豆制品、新鲜豆苗、水果等,也可多吃桂圆、大枣等补脾补血之物。
早眠
每逢季节交替,人们都容易昏昏欲睡。尤其最近需要长期宅家,作息时间容易不规律。
其实,睡眠时间过长和过短都对健康不利。春季养生应当克服季节变化对睡眠的影响,注意早睡早起,劳逸结合。
辛丑年庚寅月丁酉日雨水·三忌湿冷
雨水多湿冷天气,不要用冷水洗澡,洗头后要及时吹干,以免湿邪内侵,导致关节肿痛和头痛。
初春降雨,气温下降,容易引起老年人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感冒、和发烧。因此,雨水节气仍要注意保暖,不要过早减少衣物。
油腻
春为万物生发之始,应保持五味不偏,少食油腻,以免助阳外泄。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等,以补充人体水分。
韭菜、香椿、百合、春笋、柑橘等都适合此时食用。慎吃辛辣、油腻食品。
心燥
雨水时节,气候变化不稳定,人的情绪容易波动,变得急躁,诱发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的几率较高。
此时宜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气血和畅。这样元气充沛,才能保证身心健康。
“甘雨时降,万物以嘉”。春天象征着生发,而雨水则是生命之源。东风解冻,春在细雨中孕育着生机。而我们祈盼的平安,也会如期而至。愿细雨润万物,大地生绿意,我们终将迎来风轻日暖的春。▲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医院教授李乾构北京中医院神经内科魏帼月养生重点:防好病备“两茶”
春天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尤其是一些传染病。首先,家人都要有防病意识。其次,就是要提前做好预防接种,如流感疫苗、流脑疫苗等。平时在家也要多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不要去人多的地方逗留太长的时间。另外,春季里,给家人备两杯润喉茶。一杯茶为桔梗菊花茶,有清咽利喉、止咳化痰的功效。茶料为胖大海、甘草、桔梗、金银花、菊花。另外一杯茶为玉蝴蝶茶,特别适合经常感觉眼干咽燥的上班族,有清咽利喉、清肝明目的功效。茶料为胖大海、玉蝴蝶(木蝴蝶)、甜叶菊。饮用药茶,多主张温服、频饮不拘次,每日一剂。董乃德/摄辛丑年辛卯月壬子日春雷乍动,万物生长“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事历书之一《夏小正》中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也就是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一声霹雳万物动
惊蛰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滋生、活跃的季节。因此,此时节除了预防新冠肺炎以外,还应格外注意外感疾病(流感、流脑、水痘等)的发生。惊蛰养生重春捂
惊蛰前后,气温回升,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不过冬春更替,冷暖空气交锋,气温波动甚大,还时常出现“倒春寒”现象。故不要因天气变化而过多地增减衣物。辛丑年辛卯月壬子日惊蛰·三宜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惊蛰天气刚刚转暖,气温还比较不稳定,注意保暖才能预防各种疾病的侵扰。
早晚较冷时,可适当“捂好”,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当气温超过15℃且比较稳定时,就可脱掉棉衣,穿得稍单薄些。
润肺
惊蛰气候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肺燥、外感咳嗽。我国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适合春季养生且具有润肺功效的食物,还有枇杷、百合、银耳、莲藕、山药、大枣等。
动养
惊蛰时节,生机盎然,人体阳气上升,各个器官组织机能想要充分活跃起来,就需要均衡得法的运动。全身心地动起来有利于气血运行畅达,新陈代谢加快,身体健康无恙。
具体来讲,要求人们不只是简单地动起来,还要各种运动相结合。比如家中快走来锻炼身体四肢;适度的下棋、打牌,锻炼头脑醒神;听音乐、唱歌,愉悦一下内心。
辛丑年辛卯月壬子日惊蛰·三忌食酸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以养脾气。”春天对应的是肝,肝气旺会伤脾,脾胃是后天之本,故惊蛰时节要注意少吃酸来养脾。
建议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以滋养脾气,如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等。
熬夜
天气渐暖,身体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从而产生“春困”。为了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充足的睡眠必不可少。
睡前可以泡脚、按摩脚底,这样可以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有助入睡。
躁郁
惊蛰季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常相对不足,容易出现阴虚、肝火偏盛的情况,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急躁、易怒等情绪,还常常会诱发情志方面的疾病。
春季要重视情志调养,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还要特别注重养肝,避免怒伤肝气。
伴随着春雷的打响,荒芜冬季的倦怠和晦涩也随之结束,整个人间迈向生机勃勃、风光旖旎的春季。而雪融草青以后,樱花、喧闹、平安也一定都会纷至而来。我们盼望的春天不只是季节,更是希望。▲辛丑年辛卯月丁卯日春来疫去,万物可期“水边新绿野草,陌上桀然花枝”
汉书《春分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记载:“至於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已过半,走过了春寒的料峭,温暖明媚的春光也开始动人了起来。因为一场疫情,我们难以出门探春,但不妨多打开一扇窗,让春意自己进来,治愈所有的病痛。万物生长,疫情消散
春分是万物生命力最旺盛的时节,田间作物快速生长,人体新陈代谢也逐渐加快。春分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好的景色,更是向上的生命力。随着多地病例“清零”,国内疫情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一缕春风拂动,万物欣欣向荣,曙光就在前方。春分养生,调和阴阳
中医认为,春分时,上升的阳气与下降的阴气逐渐协调,昼夜平均、阴阳平衡,养生应重在调和阴阳。使脏腑、气血的运作与脑力、体力等身体机能和谐一致。辛丑年辛卯月丁卯日春分·三宜温食
古人认为“春分者,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时节,饮食调理应以温和为度,寒热相配、荤素相搭。
比如在做豆芽、木耳等菜时,加一些葱姜等温性配料;吃偏辛温的韭菜、香椿时,与鸡蛋一起炒。
梳头
春分时节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都处于升发状态,毛孔舒展,代谢旺盛。梳头可以刺激头部诸多经穴,让体内阳气升发舒畅,疏通经络气血。起到滋养和坚固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治头痛的作用。
搓鼻
俗语说“百草回芽,旧病萌发”,春分是过敏高发季节。日常搓搓鼻翼两侧(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的迎香穴,有利于防止哮喘、鼻炎等旧病复发。
辛丑年辛卯月丁卯日春分·三忌春困
天气渐暖,皮肤的血管和毛孔逐渐舒张,循环系统功能加强,供给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让人困倦。
早睡早起、适当午睡和锻炼,经常按摩太阳穴及晒太阳也有助于缓解春困。
风寒
春分也是早寒与温暖的分界,持续升高的气温下,强对流天气也开始增多。特别是北方天气忽冷忽热,一天之中可能相差6~10摄氏度,出门在外要避风寒。
尘螨
春天是呼吸系统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家里堆积的尘螨很可能给身体带来危害。
选择天气好的一天进行扫除,先开窗通风,用湿扫防止扬尘。彻底清洁床下、沙发下等卫生死角,被褥等织物拿到室外晾晒。
从春分之日起,黑夜逐渐少去。纵目人间,所到之处皆洒满春色,一切美好如期而至。料峭春寒已过,疫情终将散去,所有病痛都会被春天治愈。太阳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去追逐光明,日子也会越过越敞亮。▲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医院名老中医李乾构中国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委员会常务委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医师王国玮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医院名老中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医师王国玮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4月养生重点:春末养生“柔”是关键
4月,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翻过谷雨即是初夏。但越是如此变换,我们的养生越要注意柔和适度,这样才能固住健康、平稳过渡。 春季本着“柔和调养”的原则,这时可以多食山药。山药是健脾食物中最柔和的了,属于药食同源,非常健康。蜂蜜、大枣也是不错的选择。一些祛湿利水的食物也可渐渐增加,包括赤豆、黑豆、薏仁、山药、冬瓜、藕、海带、鲫鱼、豆芽等。清晨煮粥的时候,抓些薏仁、赤豆等加进锅里,会有较好的祛湿利尿效果。在运动上也要“柔”一点,俗话说“春动生阳”,春末更要注意多动,但切忌过度出汗。谷雨之后,气温回升迅速,但早晚气温偏低,切勿在大汗后吹风,以防感冒。辛丑年壬辰月壬午日春花开遍,一霎清明雨“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起初只是节气名称,后逐渐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上巳节交汇融合,成为“时年八节”中的清明节。四月已至,疫情仍未结束。以往,清明是出游、祭祖的日子,而今年为避免人员扎推聚集,全国多地陆续发文叫停清明现场祭扫,倡导“云祭扫”,用别样的方式追思故人。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时节,春风和煦,纸鸢高飞,有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清明至,清浊气
清明是仲春和暮春的交界点,正是上升清气、清除浊气的好时节。中医认为,经历了雨水、惊蛰、春分,此时应顺应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肺气和心气,使之不断充沛。辛丑年壬辰月壬午日清明·三宜清补
中医认为,清明养生应重在养血舒筋,饮食讲求清淡,以清补为主。
清明时节菜品要“鲜”,可以适当选吃时令菜,如芥菜、韭菜、菠菜等。
祛湿
“清明时节雨纷纷”,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雨量也逐渐增多。清明前后湿气较重,此时节饮食要减甘增辛,利用食物的辛散性质祛除湿邪。
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古人认为,清明吃枸杞叶也有益,“春天采其叶,名为天精草”,是药食两用佳品。
养肺
天清地明,是欣赏春光的好机会,也为各种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为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感染途径多是经过上呼吸道引起,因此要注意清肺气。
可以多吃木耳、百合、西兰花、芦笋、苹果、梨等补肺的食物,冰糖银耳汤、百合莲子汤也有养阴润肺的作用,可以作为食疗方,搭配在日常饮食中。
辛丑年壬辰月壬午日清明·三忌春燥
清明时节,天气温暖,阳气生发,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容易出现急躁、上火等“春燥”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到春季就有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症状的原因。
《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有“清热、解毒、润燥”等功效,蜂蜜水对化解“春燥”很有好处。
除了注意饮食清淡,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阴阳平衡,避免上火。疫情未了,户外锻炼需要做好个人防护。
花粉
经历了数月的“宅家”,不少人想在清明假期外出游玩。春季过敏高发,尤其对花粉、柳絮等过敏的人,此时最好不要去郊外踏青。
发物
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呼吸道、关节炎等慢性病容易复发,故不宜进食海鲜、牛羊肉、辛辣食物等“发物”,尤其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年年岁岁,清明又至。这个用来安放思念、寄托敬意的日子,蕴含着特别的意义。逝者已矣,唯有爱和思念,会在时间中永存。愿你我,不忘故人,不负过往。▲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委员会常务委员彭玉清中国保健养生协会会长吴大真辛丑年壬辰月戊戌日雨生百谷,恰逢春好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它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速度明显加快,降雨量增加,春发作物因雨而得到润泽,每个都鲜活饱满。春雨连连,无数生命勃发向上
细雨微风的日子里,万物勃发,一切冬天的凛冽都正慢慢化作柔软的甘露洒向人间。人们在这个时节播种,怀着对丰收的期盼、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希望植入土中,静待抽枝发芽、结出果实。而春去夏来,疫情也终将退散。谷雨养生,防湿护脾
谷雨气温升高明显加快、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大。而湿邪最易损伤脾胃,引起脾湿。因此,日常养生保健应以祛湿、养脾为主。庚子年庚辰月壬辰日谷雨·三宜祛湿
此时降雨多、湿度大,要注意防湿邪侵入人体,否则容易出现精力不好、头晕沉、困倦疲惫等湿热症状。
薏米是清除体内湿热的好药材。平时煮粥做饭时放一些薏米,也可搭配红豆做成经典食疗方——红豆薏米粥。需要提醒的是,孕妇忌用薏米,且薏米不宜空腹吃。另外,也可用茯苓、淮山、党参等煲肉汤喝。
健脾
谷雨时节,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中医认为,此时脾处于旺盛时期,能涵养胃气,有利于营养吸收,是适当调补的好时机。
饮食上可以多吃性平、性温的食物,如薏米、莲子、芡实、山药、大枣等,也可以用陈皮泡水喝。
饮茶
民间谚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谷雨前后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又叫二春茶。
此时采摘的新茶,具有清火明目、生津止渴的功效。但饮用时必须适量,切忌贪多贪浓。
辛丑年壬辰月戊戌日谷雨·三忌躁郁
谷雨与肝相应,而疫情期间所积累的工作和居家压力,容易形成紧张、焦躁等不良情绪,造成肝气郁结不畅。
心中烦闷时可以按摩十宣穴(位于十根手指尖端的正中央):用拇指指甲用力反复重掐,以有酸痛感为主,刺激总时间每次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这种宣泄方式可以畅达气机,起到舒缓肝气的效果。
发物
接近立夏,此时气温越来越高,各种花草盛开,杨絮、柳絮漫天飞舞,加上人们踏青等室外活动增加,很容易引发鼻炎、哮喘等过敏问题,尤其是过敏人群。
因此,除了出门佩戴口罩注意减少过敏原接触外,建议大家饮食少吃荞麦、蚕豆、牛肉、鲤鱼、虾、蟹、茄子、酒、辣椒、咖啡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
湿寒
谷雨季节交替,早晚温差较大、气温不定,再加上空气湿度增加,为各种细菌、病毒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很容易湿寒困身而引发多种疾病。
建议外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