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鉴别诊断
临床治疗
疾病预防
饮食保健

控制哮喘的关键是预防控制哮喘的关键是预防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中医学的哮喘是广义的,它泛指呼吸喘急,历代医书对本病的论述和记载很多,《内经》有喘鸣、喘喝之称;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又名“上气”,并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的记载;古代朱丹溪《症因脉治》首创哮喘之名,后世医家又将哮和喘分而为二,明代虞抟《医学正传》中指出:“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名。”认为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为喘证,而喘气出入,喉间有声为哮证,哮证必兼喘,而喘证不必兼哮。这样区别对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但临床上喘和哮常不易区别,即使同一病人也可发作轻时似喘,而发作加重时则成哮。

  哮喘的主要病理环节是宿疾内伏,亦因感受外邪或其它因素而诱发,元代朱丹溪《症因脉治》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导致宿疾内伏的原因大凡有以下几种:寒邪伤肺痰饮内停气道;有饮食不当,酸甘肥太过,酿痰蒸热,上干于肺;有脾肾阳虚,气不化津,痰浊壅肺等原因。但造成哮喘发病必定兼有各种诱因,如风寒、饮食、情感、劳倦等引发其痰,以致痰气交阻,痰道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肺管因而狭窄,肺气升降不利,而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同时气体的出入,又复引触停积之痰,产生哮鸣之声。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指出:“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音,因而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扼要地说明了壅塞之气,非时之感,胶固之痰为哮喘发作的三大主要环节。

  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病理变化的主要脏器以肺为主,涉及脾、肾,后期累及心脏。因此,哮喘一证,大多病在肺,以邪实为主,久病及肾,正气不足。但本病由于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临床上常常出现肺、脾、肾三脏俱虚的现象,病人再感受诱因,新邪引动伏饮,痰气交阻,上壅于肺,以致哮喘发作时表现为邪实正虚的错杂现象。

  哮喘分类

  生活中常可见到男女老少都会患哮喘病,喘的表现虽然大同小异,但哮喘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哮喘有以下几种: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多数在年幼或青年时发病,并在春秋季或遇寒时发作。哮喘发作时来去较快,且以呼气性困难为特点;哮喘停止后如同正常人一样。但如反复发作,不能缓解,可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

  喘息性支气管炎:病人除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长期咳嗽、咳痰外;还伴有明显的喘息,并多在呼吸道感染时加重。通常在寒冷季节发病,以中老年人居多数。这种病若控制不好,晚期往往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

  支气管肺癌:当癌瘤堵塞大支气管时,也可引起喘息。病人呼气、吸气时均感到困难。以上几种哮喘都是支气管或肺部的疾病所引起,称为肺源性哮喘。

  心源性哮喘:病人通常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或高血压病,出现左心衰竭,造成肺部瘀血、气体交换障碍,发生哮喘。这种喘息常在夜间发作,多在睡熟后1、2小时突然发生呼吸困难。病人因胸闷气憋而突然惊醒,被迫坐起来喘气、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多数病人坐起来后,喘息就减轻,这个过程叫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职业性哮喘:就是说哮喘与某些职业有关,例如工作中接触某些化学或金属化合物,引起哮喘。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与某种特定物质接触或在某些特定环境里,可引起本病发作,一旦脱离接触,症状就消失了。

  据调查,在我国至少有万以上哮喘患者,但只有不足5%的哮喘患者接受过规范化的治疗,结合我国哮喘防治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会钟南山在“世界哮喘日”前夕指出:哮喘虽然不能根治,但实施以控制为目的的疾病评估、疾病治疗和疾病监测的“三步骤”,特别是使用经全球循证医学证实的联合治疗方案,哮喘是能够控制的。在中国,控制哮喘的关键是积极鼓励患者寻求正规的治疗方案。

  现将近几年来哮喘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概括如下。

  (一)气道炎症学说

  该学说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变态反应炎症性疾病。由嗜酸细胞(起关键作用)、肥大细胞(起始动作用)和淋巴细胞(起调节作用,尤其是Th2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和广泛的、可逆性气流阻塞症状。

  该理论不仅阐明了气道高反应性和临床哮喘症状形成的病理基础,解释了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分期哮喘的共同的病理生理特征,也给哮喘病的治疗学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由过去仅仅重视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物缓解哮喘症状,到现在既重视缓解哮喘症状,更重视抑制气道变态反应炎症。

  (二)药物分类

  1.解痉平喘类药物: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茶碱类和炎症介质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可直接松驰气道平滑肌、缓解哮喘症状,因此运用于哮喘急性期的治疗。

  2.抗炎治喘类药:包括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炎症介质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和茶碱药物等。

  (三)常用吸入气雾剂

  1.根据呼吸道的解剖学、药代动力学和气流动力学的特点,吸入疗法被推荐为防治慢性哮喘最好的给药方法。

  吸入疗法的优点:

  (1)作用迅速;

  (2)用药量小;

  (3)很少出现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定量手控气雾剂(MDI)除有上述吸入疗法的优点外,尚具有定量、便于携带、价格适中等优点。

  因此,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枪”,比喻其小巧、灵活、迅速起效。

  2.目前在临床上常用定量手控气雾剂有3种:

  (1)β2受体激动剂气雾剂,如舒喘灵气雾剂、喘乐宁和喘康速气雾剂等;

  (2)吸入型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气雾剂,如普米克和必可酮气雾剂等;

  (3)抗胆碱药气雾剂,如爱喘乐气雾剂。正确掌握MDI的使用方法,可提高疗效,减少其不良反应。β2激动剂和抗胆碱药物的平喘作用优势互补,因此这两种药物的复方制剂的平喘作用既迅速又持久。

  (四)分级法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目前把慢性哮喘和急性哮喘发作均分为4级。

  1.慢性哮喘的分级:

  根据哮喘(尤其是夜间哮喘)发作的频度、严重程度,肺功能和对β2受体激动剂的需要量,可把慢性哮喘分为4级:

  (1)一级:间歇发作;

  (2)二级:轻度持续;

  (3)三级:中度持续;

  (4)四级:重度持续。

  2.哮喘急性发作的分级:

  根据哮喘病人的神志、说话能力、体位、缺氧和呼吸困难的程度、呼吸次数、心率、哮鸣音的强弱等指标可把哮喘急性发作分为4级:

  (1)轻度发作;

  (2)中度发作;

  (3)重度发作;

  (4)危重发作。

  (五)治疗哮喘药物

  平喘药物种类繁多,根据其药理作用的特点可分为5种。近年来各种平喘药物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1.β2受体激动剂:通过作用于气道平滑肌细胞表面的β2肾上腺素受体,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而松弛气道平滑肌。药品种类繁多,新的药物和新的剂型也不断问世。近年来主要进展包括:(1)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Salmeterol)和福莫特罗(Formoterol)的平喘作用可持续12h以上,对气道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特布他林的前体药班布特罗(Bambuterol):商品名帮备,每次10~20mg口服,每日仅需给药1次。由于本品与肺组织的亲和力高,可在局部达到高浓度,然后缓慢释放,因此,不仅每日仅需睡前口服一次,适用于夜间哮喘的治疗,而且不良反应比特布他林(商品名博利康尼)更小。

  2.茶碱类:具有平喘、强心、利尿等作用,但其确切的平喘作用机制尚未明了。有学者认为,该类药物可能具有一种独特的平喘作用机制。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包括:(1)茶碱控释片:如作用维持24h的优喘平(商品名葆乐辉),作用维持12h的茶喘平和舒弗美。由于血药浓度能平稳地处于茶碱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克服了普通氨茶碱作用时间短、峰浓度易产生毒性、谷浓度影响疗效的缺点,较为安全、有效;(2)抗炎作用:近年来的一些体内、外的研究资料已证实,低浓度(5~10mg/L)茶碱对气道炎症具有抑制作用。因此,部分研究者认为茶碱既可归类为解痉平喘药,又属于抗炎治喘药。

  3.抗胆碱药:通过阻断大、中气道内胆碱能神经的M1和M3受体,而起平喘作用。主要进展包括:(1)适应证的重新定位:鉴于这类药物较为适用于有吸烟史的老年哮喘患者。近年来这类药物被推荐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首选用药;(2)复方制剂:可必特(Combivent)是抗胆碱药(溴化异丙托品)和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的新型混合气雾剂。它具有这两种平喘药的优点,克服了各自的缺点,平喘作用迅速、强大、持久且长期应用不易形成耐药现象。

  4.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可通过多个环节抑制气道的变态反应炎症。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浆中,药物必须通过细胞膜,才能与其受体结合。糖皮质激素与其受体的复合物只有通过核膜,作于与核内DNA的相应部位,通过mRNA,形成脂皮素(lipocorting)后才能发挥抗炎作用。因此,起效较慢。近年来的主要进展为:(1)气动雾化学溶液:以压缩空气或氧气为动力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溶液(商品名令舒),其起效时间明显地快于通过MDI吸入的糖皮质激素气雾剂,可与β2激动剂联合用于急性哮喘发作的治疗;(2)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Propioneate):新型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局部抗炎作用强,口服生物利用度接近零,几无全身不良反应。其单药气雾剂和复方制剂即将在我国临床应用。

  5.炎性介质阻释剂和拮抗剂:

  (1)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扎鲁司特20mg,bid口服,孟鲁司特10mg,gd口服,这类药物对上、下呼吸道的变态反应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兼有预防和治疗哮喘作用;

  (2)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剂:尚在研究中;

  (3)血栓烷A1(TXA1)受体拮抗剂:日本研制的塞曲司特已上市,我国正在进行II期临床研究;

  (4)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如酮替芬、曲尼斯特、色甘酸钠及其衍生物奈多罗米钠等。

  (六)综合防治方案

  1.教育:由于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病,哮喘患者及其家属能否正确认识哮喘病的发生机制环境中的致喘因子,能否正确通过判断自己的病情严重程度,能否正确掌握定量手控气雾剂的使用方法等,对于其防治哮喘的效果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哮喘病人和家属的教育。由广大哮喘病人和医护人员共同参加的“哮喘之家”、“哮喘俱乐部”是群防群治、教育病人的好形式,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已受到良好的效果。由于医护人员是该项教育的主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

  2.通过测定肺通气功能(PEF,FEV1)等客观指标判断哮喘病情:由于支气管哮喘属于心因性疾病,患者的主观因素和医护人员的主观因素均妨碍对其病情严重度的判断。肺通气功能测定指标中第一秒肺活量(FEV1)测定结果最为可靠,医院应用专门的仪器,不便推广。峰值呼气流速(PEF)的可靠性与FEV1接近,仅需通过可随身携带的袖珍式峰速仪即可测得,可广泛开展。主要测定PEF的两项指标:(1)PEF实测值占颈计值的百分率(%):轻度哮喘80%,中度哮喘60%-80%,重度哮喘60%;(2)PEF昼夜波动率:PEF昼夜波动率(%)=(PEF最大值-PEF最小值)÷1/2(PEF最大值+PEF最小值)×%,轻度哮喘为10%~20%,中度哮喘为20%~30%,重度哮喘为30%~40%,如果PEF昼夜波动率40%,有近期内发生猝死的危险。

  3.控制环境,避免接触致喘病:外界环境中的致喘因子(变应原、冷空气、烟雾、运动和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对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和复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尽可能地查明与某个具体病人哮喘有关的致喘因子具有重要意义。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原皮肤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抗原特异性IgE的测定、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和嗜碱细胞组胺释放试验,以及必要的现场调查等,均有助于致喘原的确定。所有哮喘病人均应尽可能地避免接触环境中的致喘原。

  4.为哮喘患者制定一份慢性哮喘的治疗方案(分级阶梯疗法):哮喘的分级阶梯疗法:对于间歇发作性慢性哮喘,只要按需给予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或其它能释解哮喘症状的解痉平喘药(如氨茶碱、抗胆碱药等)即可。哮喘发作的间歇期不必每天给药。但是,对于2—4级持续性慢性哮喘,除了必要时需根据病情应用各种解痉平喘药来控制哮喘症状外,为了掏气道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减少和减轻哮喘的病情,应当每天给予吸入型糖皮质激素。随着病情程度的增加,每天所需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剂量也相应增加,并应酌情给予茶碱控释片、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

  5.为哮喘患者制定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应为每一个哮喘病人制定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家庭治疗方案、急诊室治疗方案和住院治疗方案等。

  6.随访:临床医师应与哮喘病人保持密切的联系,每一位出院的哮喘病人,均应定期加以随访,应定期由哮喘专家根据肺功能和病人记录的“哮喘日记”评定哮喘病情程度,现行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调整?量后想强调的是,每一个哮喘病人、病人家属及其经治医师都应明确,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根治。只要正确地应用现有的药物,绝大多数哮喘患者是可以达到上述目标的。如果您经治的哮喘病人的病情没有控制或反而加重,在改善病人的依从性、教会他正确判断病情、正确使用袖珍式峰速仪、正确使用各种平喘药物的基础上,应考虑调整现行的治疗方案。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排名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thl.com/jbzd/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