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指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针体后,迅速刺入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的治疗方法。古代又称之为燔针、焠刺、烧针等。其借助火力和温热刺激,以温阳祛寒、疏通气血而达到治疗目的,属于温通疗法的范围。
二、中医学对火针疗法作用机理的认识
火针疗法借“火”之力而取效,集毫针激发经气、艾灸温阳散寒的功效于一身,临床常有事半功倍之效。究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借火助阳
借火助阳,即借助火热,温壮阳气。火针疗法通过加热针体,经腧穴将火热直接导入人体。
2、开门驱邪
开门驱邪,即通过灼烙人体腧穴腠理而开启经脉络脉之外门,给贼邪以出路。
3、以热引热
以热引热,即借火力强开外门,使毒热外泄。
三、火针疗法作用特点
火针疗法惟借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寒。目前其应用已远远超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代文献的记载,其主要作用特点如下:
1、散寒除湿,温经除痹
火针疗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功能,经络通、气血行,则痹阻于经络的寒湿之邪易被正气驱除于外。
2、以火泻热,清热解毒
曾有部分医家认为火针为温法,只限于祛寒,不可用于热证。然而,临床实践证明,火针不仅对于寒证,对一些火毒壅盛病证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如火针治疗乳痈、蛇串疮、痄腮等火热毒邪所致病证效果颇佳。
3、温壮阳气,益肾壮阳
借助火针热力可以达到益肾壮阳之目的,点剌肾俞、命门等腧穴时,肾经气血通畅,肾脏的气化功能加强,肾经的元阴元阳化生,产生益肾壮阳的作用。
4、升阳举陷,温中和胃
点刺足三里、内关、脾俞、中脘等穴,可使脾胃经脉气血畅通,温运中焦寒邪,振奋脾胃阳气,使脾胃健运之功得以恢复,消化、吸收、升降之机能趋于正常。
5、祛邪散寒,宣肺定喘
火针对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顽固性疾患有一定的效果。
6、去腐排脓,生肌敛疮
去腐排脓是火针在民间应用的主要功效,操作简单方便,排脓彻底,易于愈合。
7、通经活络、止痛除麻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失养而痛”。引起不通的原因有很多,如外邪浸淫、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而引起失养的原因不外乎气血阴阳虚衰。火针善化痰、祛瘀、温阳、散寒,故可用治各种痛证,尤其适宜于那些“久病入络”、寒痰凝滞的顽固性痛证。
9、行气活血,祛风止痒
火针具有疏散外风、熄灭内风、行血止痒的作用。中医认为“风动则痒”,风有外风、内风之分。
四、火针常用针具
根据火针的形状、剌法、用途等,临床常用火针可分为点剌火针、散刺火针、烙剌火针、火铍针,以及电火针、电热针等几种类型。
一、点剌火针
点刺火针以剌穴点为主,针较细,针尖较锋利,常用的有粗火针、中粗火针、细火针三种。
1、粗火针
针体直径为1.1毫米或更粗的火针。粗火针是开门驱邪的重要工具之一,也可用火铍针代替。主要用于囊性肿块、窦道、痈肿等。
2、中粗火针
针体直径为0.8毫米的火针。中粗火针是火针点剌的主要针具,应用范围广泛,除面部及肌肉菲薄的部位外,其他各部均可施用中粗火针;包括四肢、躯干的压痛点和病灶周围。
3、细火针
针体直径为0.5毫米的火针。细火针主要用于面部、肌肉较薄的部位,老人、儿童、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减轻疼痛、避免面部遗留疤点等。
二、散剌火针
散刺火针以散剌一个面为特点刺得浅,但为多头并进,常用的散剌火针为三头火针。
三头火针是将三个普通火针缠绕在一起而成。每针针体直径为0.75毫米,长1厘米,针柄长9厘米,针尖成松针形,稍圆,钝,其锋利度较点刺火针稍差。
三、平头火针
多用市售三棱针的尾部,主要用治胬肉或高起皮肤的较大面积的皮赘。
四、铲形火针
铲形火针是以割切灼烙为主要特点的一种火针。
七、电火针
电火针是用电源加热针体的一种火针,常用的有电火针和电热针。
五、火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火针疗法的针具针形各异,用途不同,操作方法也各不相同。概括而言,火针操作可分为:术前准备、针体加热、进针法、出针法及针后处理等。
(一)、术前准备
1.选取剌烙的穴位或部位
2.消毒
3.安慰患者
行针前应给患者解释火针的反应,使患者消除畏惧心理。正如古人所云:“凡行火针,必先安慰病人,令勿惊心。”此言甚为重要。
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即可加热针体。
(二)、加热针体
左手持灯火或酒精灯于胸前,尽量接近要剌的部位,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微曲夹持针柄,针尖方向指向病变部位。置针于火焰的外上1/3处,先加热针体,再加热针尖,针尖按不同治疗目的应烧至通红带白色或通红、微红等。针尖达到加热温度后,即可进针。
(三)、进针
1、点剌火针进针法
左手持火微向外移,右手持针入穴。
快针法
快针法是进针达适当深度后迅速将针提起,整个过程约需十分之一秒。
慢针法
慢针法是针剌入一定深度后,逗留一段时间,然后再出针,留针时间多在1-5分钟。
2、烙刺火针进针法
烧针至针体通红,左手持火微移,右手持平头火针或鞮针,和缓、平稳而准确地将针头轻轻接触皮肤,进行烙熨,并根据皮损或烙熨组织的颜色变化,停留一定时间。
3、割烙切火针进针法
用火铍针或粗火针烧针达微红或通红后,将火针剌人选定的囊腔低垂部,深度以穿透囊壁为度,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可按压囊肿,令脓液、瘀血、水液等尽出为度。如治疗某些皮肤赘生物等,可将灯火放在一边,用左手持镊子夹持皮赘或疣等,烧针后灼烙割切皮赘根部,以截断为度,注意动作不要太快,以免出血,一般一针即可。如伤口有渗血,可用火鍉针或平头火针烙熨止血。
(四)、出针及针后处理
火针出针后要用干棉球迅速按压针孔,以减轻疼痛。如针处出血,一般勿止,待其自止。点刺火针针孔局部不需特殊处理;烙刺者局部可视部位、大小进行包扎,以防污染,1天后即可去除;火铍针刺后,囊性病变加压包扎,以免复发。
火针治疗后患者应注意:①不要搔抓患处;②一天内不要洗澡;③不要污染局部;④如局部微红,髙起皮肤为正常反应;有时还会出现“经一宿,身上发热恶寒”的现象,大都“为中病,无害事也”,大多2天即可消失;⑤治疗期间忌食生冷。
(五)、火针疗程
古人认为:“凡下火针,须隔日一报之。”即隔日针一次。验之临床,正常情况下间日一次,具体可视病情而定。如痒为主症者,火针后大都可止痒2~3日,痒发前再针为好;缠腰火丹初期每日针之止痛、清热较适合,而后期隔3日一次巩固疗效较宜;急性病如三次针之无效者宜换他法;慢性病针无定时。
六、火针意外的预防、处理及注意事项
火针疗法因其自身特点及操作的独特性,决定了它与毫针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临床操作的技巧性要求很髙,不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会造成意外。对于初学者,意外情况发生后,因处理措施不当,会给病人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痛苦,以至于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掌握火针针剌意外情况的发生及处理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常见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法如下:
1、滞针
火针针剌出针时针体和所刺穴位滞涩在一起,以致针拔不出来或出针不顺利。
2、疼痛
火针针刺不会有剧烈疼痛,一般针刺后局部轻微灼痛,很快消失。如针刺时痛甚,应寻找疼痛的原因。
3、弯针、折针
原因:①进针姿势不正确,没有使针、指、腕浑然一体。②术者有畏针心理。③针体老化或不够挺直。
处理:①纠正操作姿势,注意针尖、针体力度与针刺的部位尽量垂直。②术者如畏火针,不要施针于患者,否则心惧而手软,往往不易进针或弯针。③更换新针,尽量避免使用曾折弯的火针。
4、出血
火针针刺时出血是一种常见现象。
原因:火针具有开大针孔的作用,常常被用作放血排邪的有效工具。这种情况下的出血属正常情况,勿止,待血色转鲜红,即自止。
5、感染
火针疗法本身是一种良性的局部轻度烧伤,针刺局部会出现小面积红肿,有轻微的瘙痒,也有些人会有一些全身反应,如轻微的恶寒发热等,均为烧伤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的结果,属于正常现象。如局部感染,发生较严重的红、肿、热、痛,为火针针刺的意外情况。
6、针剌时达不到预期的深度
原因:①火针加热温度不够或火针离开火焰后进针速度太慢,以致针体冷却。②病人心情紧张致使局部肌肉痉挛,或所选取的穴位不恰当,如针剌时碰到骨骼、肌腱、韧带等。③针体老化,针尖变圆钝,操作时阻力大。④医者指力不够、姿势不正确,或因初次操作不敢着力深刺。
7、晕针
火针操作动作快,疼痛并不剧烈,所以火针中发生晕针者并不多见,多属偶然因素所致。
为了使火针更好地发挥作用,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在应用火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过度饥饿,过度劳累,精神过度紧张,畏惧火针者暂不用火针。
2.自己畏惧火针者不要给别人施用火针。
3.糖尿病患者及抵抗力低下的患者慎用火针。
4.血友病患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火针。
5.大血管、重要脏腑器官周围慎用火针。
6.针刺后禁食生冷辛辣之品,少食鱼虾等发物。
7.治疗期间禁行房事。
8.注意保持针孔清洁干燥,一天内禁淋浴。
七、火针练针方法
火针操作时要求动作准确、敏捷,尽量减少患者灼刺的痛苦,同时火针经火烧灼后如操作不当则会折弯,烧灼人体,或刺不入所要进入的组织(如指甲等),所以要想火针应用自如,在施针前必须刻苦演练,熟而生巧。
有关火针练针法古往今来医书并未有明确记载,结合学习及临床的实践,提出以下几点。
1、练心
练心是指在应用火针前,首先要树立火针治病的信念,具有不畏针、不惧火针的心理。
2、练习烧针
练烧针是指练用火将针烧到最红、最热的方法,同时练观色测温法。
3、练刺准
练刺准,即练习准确刺穴点,刺入适当深度之法。
火针刺穴“准则效佳,不准则疗效差”,同时“深则反伤经络”,“浅则治病无功”。要做到在快速操作中准确刺入穴点,并深浅适中,必须在未刺前反复演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