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年5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涞水县石圭村。年,从师于北京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老师真传。
贺老从医70余年,精研历代医家文献,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并博采众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三通法”学术体系。“针灸三通法”学术体系以“病多气滞,法用三通,分调合施,治神在实”为核心学说,以微通、温通、强通三法临证理术为基本内容。这一体系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产物,其最重要的传承价值是,让针灸医学回归于孕育其生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坚守本元,道用合一,体现了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学术特质。
年贺普仁教授被国家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1月被北京市授予“首都国医名师”称号,年6月被国家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贺普仁:针灸治疗各种头痛头痛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它可以出现在内伤、外感、不内外因引起的各种疾病中,是给病人带来痛苦的主要原因,而头痛的治疗方法很多,疗效往往不甚理想。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针灸治疗了各种头痛病人,取效迅速、效果颇佳。我们首先以按部辨经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搞清病变所存何经,辨明病因病性的虚实寒热情况,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祛除邪气,通经络,调气血和安神治痛的治疗法则,选择适当的穴位和针刺手法来治疗头痛。一、病因病机头痛与其他痛症一样,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气血运行障碍而产生的疼痛,但由于头的重要位置和生理功能,头痛的病因和病机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头为人之首,身之巅,是人身的最高位,故最易受风邪侵袭,其他外邪如寒、湿、热等亦都借助风邪而上犯于头,即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因风邪侵袭于头,使清阳之气受阻,气血凝滞,脉络不通而致头痛。若风夹寒邪,入于足太阳之脉,寒凝血滞,阻遏脉络,血郁于内而多致头项痛;若风夹热邪,犯于太阳,进而入阳明或少阳,火热上炎,清空失司,气血逆乱而致前额或两太阳或全头痛:若风夹湿邪,蒙蔽清窍,清阳不升而致头重痛如裹。头脑为髓之海,诸阳之会,依赖于肝血肾精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若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则使髓海空虚,脑及经脉失于润养,脉道涩滞,气血运行不畅,可致头空痛;若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胆之火亢盛,或肝郁不舒,郁久化火,上扰清窍,造成气血逆乱,头部脉道壅塞,可致头痛;若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充脑髓,头脉失于润养,同时气虚不能帅血运行,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涩滞,可致头痛;若喜食辛辣之品,胃火炽盛,或外盛热邪入于阳明,火热上扰于巅,气血紊乱,壅滞脉道,可致前额头痛。此外,外伤跌打,可致头部脉络瘀阻,而致头痛。二、辨证与辨经论治头痛按部位分经,可有足太阳后头痛、足阳明前额痛、足少阳侧头痛、足厥阴巅顶痛及全头痛五种。头痛的部位不仅由病变所在经脉决定,而且与病因和病性有一定的对应性,故此,治疗头痛首要的是辨明疼痛的部位,明确了头痛的部位不但可以辨出病在何经,而且还可以得出与哪些脏腑有关,结合症状还可以推出病因为何。(一)后头痛1.太阳头痛病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加剧,或周身关节痛,或发热,或鼻塞流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后头痛为风寒之邪侵于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下挟脊抵腰中”。经脉受寒则小络蜷缩拘急、脉道不通,气血凝滞,故出现头痛连同项背。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得宣通,故伴有恶风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一系列风寒表证的症状。此外,通过临床观察到,冠心病患者和脑力劳动过度者,常出现一侧后头痛,以左侧多见,若出现于冠心病患者身上,头痛将会随冠心病得到控制,数天而缓解,而脑力劳动过度引起的后头痛,则需针刺治疗,具体方法可遵太阳头痛证的治疗方法。疏风散寒、通经络、调气血。至阴。后头痛乃邪客太阳之患,而至阴为膀胱经经气所出之井穴。针灸取穴有“越远越效”之理论,故至阴穴可疏散太阳之风寒,调理太阳之经气,以止后头痛。内因七情所致后头痛,针刺至阴穴,同样有通经络调气血之作用。例1李某,女,46岁。右后头痛5年,时轻时重,医院医院治疗,均未见效。近来发作频繁,头晕、低头时加重,食欲不振,二便正常,行经正常,脉沉细,舌苔白。辨证:证系操劳过度,气血阻滞太阳经脉所致。治则:通经络,调气血。取穴:至阴。经4次治疗痊愈。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井穴,井治满,对经络壅滞,气血不调所致后头痛具有相对特异性,疗效十分满意。例2张某,男,20岁。主诉:头痛间歇发作近1年。病史:患者自去年3月份开始头痛,即起为双侧太阳穴处疼痛,后觉后枕部疼痛,曾在外院做头CT、MRI均未见异常,脑电图示中度广泛异常。12月份又出现头痛剧烈,以后枕部明显,发作时言语错乱,医院做腰穿未见异常,昨日上午又出现疼痛,夜晚10点多疼痛发作剧烈,伴耳聋、言语不能,纳差、眠可、二便调。望诊:舌黯红、苔白。切诊:脉细涩。辨证:气滞血瘀,清窍失养。治则:行气活血,通经开窍。取穴:百会、神庭、本神、中脘、内关、涌泉。刺法:毫针。经12次治疗,临床症状消失。2.发际疮发际疮即后发际毛囊炎,此病除其他感染症状外,还有一个主要的痛苦,即是后头局部疼痛,这一症状一般药物很难控制,而针灸可以征服它。其效甚速。沿后发际长有散发的或连成片的红结节,有时有脓点,有时流黄水,伴严重的局部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后发际疮多发生于30岁以上的病人,主要是由于个人情志抑郁不舒或个人卫生保持不好,热毒之邪乘机入于分腠之间,壅滞气血,脉络受阻,瘀久化腐成脓,并且出现疼痛。泻热解毒,条达气机,活血化瘀,通络散结。大椎放血。大椎为督脉之穴,有诸阳之会之称。在此处放血可以宣泻毒热阳邪,以起条达气机、泻热散结、活血化瘀、通经治痛之效。李某,男,45岁。项部生小结,先从左少阳经太阳穴处起,逐渐向后发展至项部,此伏彼起,连绵不已,痛痒兼作,先在山东治疗,医院、某医院外科治疗两月余,均未获效,脉滑数、舌苔薄黄。症系肝郁气滞、热毒之邪凝聚肌腠。大椎放血,肝俞毫针点刺。一次显效,两次痊愈。(二)前额痛头痛以前额部为主,口干渴欲饮,大便干结,面红赤,或伴发热大汗出,或伴牙龈肿痛,牙宣出血,口臭,善食消谷,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前额头痛一般由阳明胃热所致。足阳明胃经“从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阳明热盛,气血失和,脉道壅塞,可以导致前额痛。阳明热盛,有两条途径,即可由外邪内犯引起,正邪剧烈相争,热迫津液外出,伴有身大热,大汗出,口干渴等症;另一个原因可由素体阳明热盛,恣食辛辣之品引起,伴有口干、口臭、善食易饥,牙宣出血等胃热症状。泻阳明胃热、清理气血。中脘。前额痛为阳明经之患,中脘虽属任脉之穴,但为胃之募穴,是胃腑之气注输于胸腹之处,故泻中脘可清胃腑之热,理阳明之气血,从而止前额痛。例1栾某,女,8岁。5天来高热39℃,不退,头痛项强,默默不欲饮食,医院治疗无效,怀疑脑膜炎,欲做腰穿检查,家长不同意,转来本院求治。来时仍高热39.6℃,神志不爽,面垢,倦容,自述前额剧烈疼痛,心中烦躁,口苦,溲黄,昼轻夜重。检查:舌苔薄黄、脉象浮数。辨证:阳明热郁于里,风热阻遏于表,表里并证。拟泻热宣散法。取穴:大椎,攒竹,手足十宣放血。第2日复诊体温降至38℃,诸症均减轻,已进饮食,再以原法治之并加刺风池、风府穴。三诊时,体温已恢复正常,诸症亦告痊愈。按:此例之头痛,痛处在前额,为风热毒邪侵于阳明,邪毒循经上攻清窍所致。采以清泻阳明热之法,致邪热去,头痛自愈。例2张某,女,20岁。主诉:头痛9年。病史:自10余岁开始无诱因出现头痛,以前额及双侧太阳穴处跳痛为主,2~3个月发作一次,自服止痛药,能缓解。近1周持续疼痛,伴头晕沉,纳眠可,二便调。望诊:形体消瘦,舌淡、苔白。切诊:脉沉细。西医印象:神经性头痛。辨证:阳明少阳经头痛。治则:通经止痛。取穴:中脘、太阳、攒竹、内关、足三里。刺法:毫针。(三)偏头痛1.外风型头半侧持续性胀痛,每遇风寒则加重,更有风池部位疼痛拘紧以及项强,畏寒咳嗽,全身骨节疼痛等症,脉多浮弦。外风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根据《素问·风论》记载:“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其侵袭途径,或从俞穴入,循经而上,或并入少阳经而致脉道不利等多种方式,造成半侧头部经络凝滞,发为偏头痛病。所以在病史上夜卧受风,汗出当风等显著发病因素是辨明本证的重要根据。2.实热型偏头动疼痛,痛裂如割,面红目赤,性情急躁,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劲。肝胆郁热为本病发病的基本因素,肝属风木,藏魂,在志为怒,喜条达,若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生风;更有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导致肝胆火盛,郁热生风,发为偏头痛病。在病史多为禀性刚毅,肝火旺。3.虚弱型偏头钝痛,胀闷如裹,多兼胸脘痞闷,恶味少食,舌苔白厚腻,脉象弦滑或迟滑。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基本原因,肝木乘土,夹痰上逆,是本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脾胃虚寒,中气不能运化水谷,痰湿阻滞中焦,肝木乘土,循少阳经脉夹痰上逆,或更夹少阳虚火上浮发为偏头痛。以上三种偏头痛的治疗法则就是以通经活络,疏风止痛,选用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配用风池、曲池、绝骨等穴为一组。本组各穴有宣通手足少阳,疏风止痛的作用。从穴义说:丝竹空为足少阳经气所发之处,也是手少阳经脉的终止穴,穴位本身就治疗偏头痛,沿皮透至率谷,更加强了疏通手足少阳经脉的作用,这是因为率谷不仅仅是足少阳经脉的穴位,主治偏头痛,而且它又是足少阳、足太阳二经的交会穴,具有疏散少阳风热,使其循太阳经脉达表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丝竹空透率谷这一针为宣散少阳经脉风热的主穴,是治疗一切偏头痛的有效主穴。在元代王国瑞氏所作《针灸神应玉龙经》中就记载了这一透针对治疗偏头痛的卓越效果,临床实践证明了前人这一总结的正确性。在此类病历中,90%以上的病例都采用过本穴,而且都获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合谷、列缺:合谷是手阳明经的原穴,有广泛的治疗作用,是临床常用而行之有效的穴位,具有镇静安神止痛的特性,而且根据五腧穴中以俞代原的原则,合谷穴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五行属性是属木,所以它对疏通少阳更有突出的效果。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据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记载:“列缺善疗偏头患”,与合谷相配更有原络配穴的意义。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腧穴,按其五行性质亦属“木”。因此在疏泄少阳风热方面,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它位于足第四、五蹠骨上陷中,具有远离病所,引热下行的作用。《类经图翼》说:“木有余者宣泻此……使火虚而木自平。”也证实了本穴在泻火方面的重要性。上述配穴,不仅适应于外风型的偏头痛,也是虚弱型、实热型的基本配穴法,后者只要适当配以健脾化痰、平肝泻火的穴位就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虚弱证偏头痛,笔者常配以悬颅、颌厌、中脘、足三里,或丰隆、气海针与灸并施。从配穴意义上说,悬颅、颌厌二穴均位于曲周颞颥部分,除了在经脉循行上对偏头痛有突出的效果外,还是足少阳、阳明两经相交会的俞穴,兼有疏导胃府、振奋中阳的作用。至于中脘,它是六腑之会、胃之募穴,对温化中焦痰湿,降胃气的上冲,尤有卓效,配以足三里或丰隆,其健脾化痰之功就更加强了。取气海是利用它主治真气不足,疗诸虚百损的作用,用来培补下焦气化,则中土自受补益。加用灸法,就更增加了它的温补效果。对实热证者,常配以丝竹空、内迎香放血,针刺四神聪、行间等穴。丝竹空穴义已如前述,锋针刺入放血,疏泄肝胆火炽。内迎香对热邪上攻头部而造成脉络壅塞,血滞不通的偏头痛,效如桴鼓。《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最早记载了放血治疗头痛的方法。古籍中更有“丝竹空治头风,宜放血”的记载。临床病历也证明了这种经验,确有实用价值。四神聪是经外奇穴,位于百会穴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处,这四个穴位除了局部排除壅塞止痛作用外,在平肝疏风方面也有显著的作用,再配足厥阴肝经的荥穴行间,平肝作用就更为明显。也与《灵枢·厥病》中“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的原则相一致。笔者把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这组穴位,作为治疗各型偏头痛的基本配穴,对各证偏头痛均获得了一定的效果,90%以上的病例使用过这组配穴,通过实践证明了这组穴作为基本配穴是适宜的、有效的。在针灸治疗偏头痛时,笔者常常施以放血疗法,放血是针灸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灵枢》中有《九针十二原》、《小针解》及《血络论》等数篇对放血的作用、辨证和手法进行了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菀陈则除之,”《灵枢·小针解》云:“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灵枢》的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放血能够排除血脉中郁积已久的病邪,以及解除由郁积而造成的脉络壅滞现象,因此,放血有去瘀滞,强迫通经络的重要作用。在偏头痛的治疗中,正是以此理论来指导临床。凡是由于肝胆风热上攻头部,造成了少阳经脉壅滞,通过放血治疗,可以使局部经络通利,热邪外出,恢复少阳经脉正常运行。由于偏头痛在局部是一种闭塞不通的证候,而通过放血有调节经脉之气的作用。所以在临床不仅对实性偏头痛患者有用,对虚性的也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操作手法,就不会犯“虚虚”之过。在放血部位的选择上,我们大多采用了丝竹空,因为此穴对疏通少阳经脉是最为适宜的。根据《灵枢·厥病》:“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的原则,有时选用内迎香穴放血。在操作时,实性的放血次数及每次的放血量可以多些,针具粗些;虚性的则不可连续放血,血量不可过多,针具要细些。两种虚实不同方法,不可互混。例1周某,男,55岁。主诉:左侧头痛11年之久,经治未愈,时轻时重,近1月来因工作劳累,疼势加重,连及左目胀痛,影响入寐,伴有耳鸣、眩晕,左侧半身麻木、知觉迟钝。纳食尚佳,舌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证系劳心过度,气血暗耗,以致水不涵木,风邪乘虚入客少阳,引动肝风,上扰清窍。治则:先拟疏风以祛邪,通经以治痛。取穴: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合谷、列缺、足临泣、翳风均针患侧,俱用泻法,留针20分钟。二诊:10月17日,针后偏头痛未作,再以原方针两次,而易调理气血平补平泻手法,再针2次获痊愈。按:此例获效较速是由于患者纳食尚佳,脾胃较健,气血易于调理,所受外风亦浅,故只针3次而痛止,5次而痊愈。例2侯某,女,52岁。主诉:左侧头痛,目胀,下齿亦痛,剧痛时不可忍耐,眠食俱废,为时半载,久治不效。患者体胖,面潮红,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呻吟不已,舌苔黄,脉弦滑有力。辨证:证系阳明胃热,夹肝胆之火,上冲头目所致。治法:治当祛肝胆风阳,泻胃府郁热。处方:穴用太阳、下关、颊车、大迎、翳风、合谷、颧髎,用泻法,行捻转术,留针30分钟,疼痛基本缓解,但1小时后患者又来门诊,谓回家后约50分钟突然左额剧痛如裂、目胀痛似脱,病情来势凶猛,患者因痛不可忍,抱头号啕大哭,当即予速刺内迎香出血,血未尽而疼已止,患者转悲为喜,欣然而去。后经追访,病未再发。例3范某,女,30岁。主诉:左侧偏头痛牵及眉棱骨处,时轻时重,烦躁口渴,欲吐,胃脘不适,苔白,脉弦。辨证:证系土虚木乘,肝胆虚热夹胃气上逆,累及少阳。治则:拟平肝降逆,疏经止痛法。处方: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合谷、列缺、太冲用泻法。针患侧,留针20分钟。二诊:针后头痛减轻,唯烦躁口渴未减,胃脘作痛,时时欲呕,脉弦。取前方加中脘、足三里。三诊:头痛显著减轻,胃脘亦不作痛,烦躁口渴亦轻,仍欲呕,脉稍弦。据此症情,审系少阳经脉已通,但肝木尚未平复,予平肝降逆为主。取穴:中脘、期门、足三里、太冲,配以合谷、列缺,手法同前,期门、足三里、太冲俱针双侧,合谷、太冲针患侧,留针20分钟。四诊:针后诸症显著减轻。再以原方针1次而痊愈。例4王某,女,75岁。主诉:左侧偏头痛1周。病史:患者自上周6晨起醒来,即出现耳后跳痛,后涉及左侧偏头部跳痛,伴头晕沉,眠差,二便调。望诊:舌黯红、苔白腻。切诊:脉弦滑。辨证:肝郁化火。治则:疏肝解郁,泻火。取穴:丝竹空透率谷、曲池、合谷、列缺、足临泣。元月10医院临床带教针灸全科班学习内容NTRODUCTION
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经络学、腧穴学、中医基础理论、人体解剖学、针法、特色针灸技术(浮针、刃针、火针、长圆针)学习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肱骨内外上髁炎、半月板损伤、跟痛症、坐骨神经痛、椎管狭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狭窄性腱鞘炎,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结肠炎、慢性前列腺炎、习惯性便秘、痛风、前列腺炎、痛经、闭经、盆腔炎、月经不调、乳腺小叶增生症、面肌痉挛、面瘫、小儿脑瘫、偏瘫、慢性阑尾炎、乳腺炎、带状性疱疹、各种结石疼痛,癌症疼痛等数百种疾病疑难杂症的治疗等、医院临床教学。
1、系统学习人体经络腧穴的概念及分布(十二经脉腧穴、任、督二脉、常用奇穴)
2、系统学习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总论、运动系统、其他系统知识)
3、系统学习中医诊断学(四诊法、八纲辨证、脏腑辩证)
4、系统学习中医基础学
5、杨国军院长临床教授浮针
6、杨国军院长临床教授火针
7、临床教授刃针、长圆针
8、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各种常见病
9、妇科、儿科、内科、神经内科、疼痛伤科病症的针灸、中医治疗方法全部教授、
10、临床学习各科室针灸及中医诊疗方法。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热倪海厦《伤寒论》完整70集视频(珍藏版)
倪海厦《金匮要略》完整77集视频(珍藏版)
门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视频全集(珍藏版)
倪海厦《黄帝内经》教学视频全80集
中《温病学》完整72集视频(珍藏版)
倪海厦《针灸大成》视频全80集汇总
医倪海厦《神农本草经》教学视频全39集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片全集(共75集)
视倪海厦老师讲《易经》教学视频全82集
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视频82集
频更多道精彩视频更新中,敬请期待
更多道精彩视频更新中,敬请期待
推更多道精彩视频更新中,敬请期待!
更多道精彩视频更新中,敬请期待!
荐更多道精彩视频更新中,敬请期待!
更多道精彩视频更新中,r敬请期待!
抬抬手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微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