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鉴别诊断
临床治疗
疾病预防
饮食保健

作为球童,我们要对雾霾有一些了解

不论刮风下雨我们都在场下奔跑着,这些还好可以忍受,外一遇到雾霾天怎么办,而且大多数球会还禁止球童下场戴口罩,说是不好看,你们这些当领导的能不能考虑一下我们的身体,生病了怎么办,我想你们应该给我们上一个因为雾霾引起的慢性病的保险,这样才能让你们满意吧!之前雾霾只属于北方,不知道怎么回事已经入侵了中国大半个版图这是前两天的中国版图,下面是今天的版图,今天大部分地区有所降雨,终于控制住了大部分局面,下面我就像大家说说雾霾到底是什么玩意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

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1]

年12月,南京天空出现了雾霾自带颜色的奇景。[2]

年11月,北京雾霾发现耐药菌:人类最后的抗生素对它束手无策。[3]

年12月,入冬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来临,多个城市已达严重污染,预计还将维持4天,直到21日后半夜才会自北向南减弱消散。19日夜间将进入此轮雾霾最严重的时段,将影响包括京津冀、山西、陕西、河南等11个省市在内的地区。

雾是无色的水蒸汽,而如果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的话就形成了霾,PM2.5就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雾的边界很清晰,但是霾则与周围环境边界不明显。由于PM2.5粒径小,可吸附有毒有害化学物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并能随呼吸进入人体呼吸道,刺激人的鼻黏膜、支气管黏膜等敏感部位,或者被直接吸入到肺部,会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PM2.5的另一个危害在于它是病源微生物(如SARS、H1N1、军团菌等)的重要传播载体,会为疾病传播推波助澜。

雾霾颗粒物危害人体

  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与其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滞留在呼吸道的部位以及所吸附的有害物质有关。粒径小的颗粒在大气中稳定度高,沉降速度慢。一般10微米的颗粒物沉降到地面需要9小时,而1微米的颗粒物需9~98天,0.4微米需~天,小于0.1微米则需5~10年。颗粒物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越长,被吸入人体的几率越大。

  不同粒径的可吸入颗粒物滞留在呼吸道的部位不同,大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即沉积在鼻咽区和气管和支气管区。这些颗粒物不会久留,通过纤毛运动、吞咽或咳嗽、打喷嚏而排除。小于5微米的颗粒物多滞留在细支气管和肺泡中。颗粒物越小,进入部位越深。1微米以下的在肺泡内沉积率高,但小于0.4微米的颗粒物可以较自由地出入肺泡并随呼吸排出体外。国外研究发现,60%~90%的有害物质存在于小于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中。这些小的颗粒物极易沉积在肺泡区,在肺泡内铅的吸收率可达70%。

颗粒物让人体免疫力下降

  颗粒物本身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又是污染物的载体,所以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颗粒物可以刺激和腐蚀肺泡壁,长期作用可以破坏呼吸道的防御机能,致使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发生。其次,颗粒物可以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颗粒物污染环境下的小学生免疫功能会受到明显抑制。另一方面,颗粒物还可以增加动物对细菌的敏感性,从而导致肺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例如,长期居住在颗粒物污染严重地区的居民,其呼吸道疾病的患病率和咳嗽、咯痰、气急等症状的发生率增加。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对肺部毒害越大。再次,颗粒物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地面紫外线的强度,而紫外线具有杀菌和抗佝偻病的作用。因此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儿童佝偻病的发生率增加,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例如扁桃腺炎)的发病率增加。最后,降落在皮肤或眼内的颗粒物,可以引起皮脂腺和汗腺阻塞,导致皮肤炎和结膜炎等病的发生。

[4]

现在的雾霾已经是一个超级细菌杀手,抗生素都拿它没办法,我们看看雾霾对我们的伤害

一、伤肺

由于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接触最频繁,而且接触面积较大,数百种大气颗粒物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并且大部分会被人体吸入。

雾霾天气导致近地层紫外线减弱,容易使得空气中病菌的活性增强,细颗粒物会“带着”细菌、病毒,来到呼吸系统的深处,造成感染。

二、伤血管

雾霾天里,空气中污染物多,再加上气压低,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

比如雾大的时候,水汽含量非常高,如果大家在户外活动的话,汗液不容易排出,造成人们胸闷、血压升高。另外,雾天往往气温较低,一些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热胀冷缩,也可使血压升高,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

因此,遇到雾霾天气,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疾病的人还减少在室外的时间。

三,伤心

很多人都知道,雾霾天气对呼吸道疾病影响很大,殊不知,雾霾天气更“伤心”。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证明,阴霾天中的颗粒污染物不仅会引发心肌梗死,还会造成心肌缺血或损伤。美国调查了2.5万名有心脏病或心脏不太好的人,发现PM2.5增加10微克/立方米后,病人病死率会提高10%~27%。

在这里十一给大家普及一下年伦敦烟雾事件

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事件背景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着大灯。室外音乐会也取消了,因为人们看不见舞台。

当时,伦敦正在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只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人。

工业革命以来,伦敦就以“雾都”扬名。煤炭是支持工业革命的核心燃料,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市污染急剧加重。当时的大多数工厂都建在市内和近郊,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城市发电也主要靠煤,以煤为动力的蒸汽机车拉着一节节燃煤专列开进首都。

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附着在飘尘上,凝聚在雾气中。在没有风的时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这种“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在莫奈的笔下,伦敦的雾是红色的。

积累的尘雾妨碍交通,弄脏衣服,熏黑房子,一位建筑师曾经报告说他在墙上见到过厚达4英寸的含硫污垢。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还会危害居民健康,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后会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伦敦居民的肺结核、咳嗽的发病人数比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多,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一样。

伤亡情况

根据事后统计,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人,冠心病死亡人,心脏衰竭死亡人,结核病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增加。

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年被毒雾笼罩的特拉法加广场

当时人们没发现有什么异常,一周后才发现许多人死于呼吸道疾病,后来又陆续出现死亡案例。人们重新检查了当年的肺的样本发现有许多重金属,碳和其他有毒元素。这些来自于燃料,在这一年英国的公交车正好换成燃油车而且冷空气使人们家家户户都燃起壁炉,让空气污染严重。

事后,据英国环境污染负责人厄尔斯特.威廉金斯博士统计,在雾灾发生的前一周,伦敦死亡人数为人;而在大雾期间,伦敦地区死亡人数激增到人,而大雾所造成的慢性死亡人数达人,与历年同期相比,多死亡-人。

此后的年、年和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直到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销声匿迹。

事件起因

逆温现象和高压系统

年12月5日,伦敦上空出现逆温现象,空气处于十分稳

定状态,这就造成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等聚集在空中不易向上扩散和稀释。同时,英国大部处于高气压控制之下,多下沉气流,污染物难以向高层大气扩散,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工业排放和冬季燃煤取暖

自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煤炭成为工业和家庭使用的核心燃料,因此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致使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英国冬季比较寒冷,居民家庭普遍要烧煤取暖,使烟尘排放量比平时更高。[1]

主要污染物

发生年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

间接原因是开始于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燃煤产生的粉尘表面会大量吸附水,成为形成烟雾的凝聚核,这样便形成了浓雾。另外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这些硫酸雾滴吸入呼吸系统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

事件对策

铁腕治雾

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此后,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年的“伦敦市法(CityofLondon(VariousPowers)Act)”,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家车发展等。经过50多年的治理,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城市上空重现蓝天白云。[2]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可以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作为排烟大户被强制搬迁到郊区。

年又追加了一份《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加髙烟囱,将烟雾排放到更高的空域,从而更好地疏散大气污染物。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等硬性标准。在这些刚性政策面前,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减少放缓,空气污染明显好转。到年,伦敦的“雾日”已经减少到了每年只有15天,年降到5天,伦敦此时已经可以丢掉“雾都”的绰号了。

伙伴们下场的时候一定要备着口罩,最好买三层以上的,虽然有一点憋,但是为了健康难受就难受点吧,领导如果不让戴口罩就偷着戴,如果实在不让就找几个伙伴把你家领导按到车排气管上,让他(她)尝尝!









































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能怎样根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thl.com/jbyf/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