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九灸时间
年12月12日(引灸)
年12月21日(一九)
年12月30日(二九)
年01月08日(三九)
年01月17日(加强)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令进补在我国历史悠久。古人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保养、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应讲究养藏之道,适时进补,可以增加营养,祛寒气、壮身体。
这季节可适当多吃芹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苹果、桂圆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可见“三九”养生何等重要,大家都记得要好好温补下!
节气·艾灸·穴位
将节气、艾灸、穴位三者相结合,三九天艾灸有温阳补气,温经散寒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以及人体免疫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并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艾灸取穴:命门、中脘、神阙、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
中医理论认为,一年四季的节气变化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在节气前后一段时期内选择特定穴位进行艾灸,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防病的功效,是一种自然且疗效肯定的保健方法。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是"节气灸"主要的刺激方法。时令节气是"节气灸"的时间条件,是反应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一定要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节气灸",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二十四节气小寒(公历1月5~7日)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1月20~21日)润肺除恶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2月3~5日)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2月18~20日)《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3月5~7日)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春分(公历3月20~21)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4月4~6日)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4月19~21日)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5月5~7日)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满(公历5月20~22日)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6月5~7日)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夏至(公历6月21~22日)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7月6~8日)避暑湿;《道德经》说:“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7月22~24日)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8月7~8日)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8月22~24日)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9月7~9日)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9月22~24日)防燥凉《黄帝内经》讲:“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10月8~9日)防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
立冬(公历11月7~8日)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温肾阳《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公历12月7~8日)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冬至前后的“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下面是小编经过多方挑选为艾友准备的健康养生必备品,质地优良,自己和亲人好友也都在使用的东东。图左为本店太乙配方药艾条,穿透力强,效果谁用谁知道;图右一为排烟艾灸仪,艾条正常点燃,不是电加热的啊,请区别对待,方便好用;图右二为林夕梦健康无钢圈文胸,穿上林夕梦让你跟增生、紧勒、压迫、没型等统统告别(悄悄告诉亲们有增生可以找我帮你调理好哦);图右三为拍痧板,台湾制造,TPR材质弹性好,可疏通经络,常拍常健康。加白癜风的治疗过程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