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
从农历小暑至立秋的31天时间,俗称“伏夏”季候,有初伏、二伏、三伏,今年初伏为7月13日,中伏为7月23日,末伏为8月12日。人们说,“热在三伏”,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极旺的时辰。
遵照《内经》“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少数人冬季常发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可经过伏夏的保养,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使病得以好转,甚至痊愈。
1何为“三伏灸”?起源于秦汉、创新于现代的三伏灸疗法,从广义上讲属于现在的“穴位艾灸疗法”,取每年农历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穴位艾灸治疗,又称“三伏灸”。
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易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该病在冬季发作,对以下两类疾病尤其有效:一类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儿冬天易得的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临床发现,不少咳喘患者在做了三伏灸以后,冬天哮喘发作的次数减少了,症状减轻了,病情较轻的患者甚至有的就没发作。儿科医师也从临床上发现,很多免疫力低下、冬天容易感冒俗称“易感儿”的孩子们,自从做了三伏灸以后,冬天感冒的次数少了,症状轻了,病程短了。除哮喘之外,三伏灸对咽炎引起的咳嗽以及过敏性鼻炎也有很好的疗效,同时三伏灸药饼贴敷治疗肩周炎、网球肘等寒湿痹证有显著疗效。
三伏灸通常对症选取多味中药按比例研磨,用姜汁调成膏状,再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
2为何要选在“三伏天”进行?所谓“三伏天”,既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即中医所说的“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这时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选择此时在穴位上艾灸,容易刺激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到达有关脏腑,借以调整机体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旨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防冬季发病。
3为何“冬病”可以“夏治”?临床上许多慢性疾病都易在冬季加重或诱发,其他季节状如常人或症状较轻,这些就属于“冬病”。而提前在夏季治疗这些“冬病”往往可以获得特殊的疗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按“阴阳四时消长”的规律,人体阳气在夏季多旺盛,冬季多收敛。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天,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通俗的讲,一方面大自然和人体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浮于体表抵御热邪,体内阳气相对不足,这时正是温补阳气,增强抵抗力的好时机;另一方面,在三伏天里人体毛孔开泄,这时利用艾灸更能将体内的风、寒,湿邪等排出体外,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在炎热的夏天里,最不应该错过的便是三伏灸!
三伏灸适应症:
1、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
2、虚寒性胃炎、慢性结肠炎;
3、常年易感冒者;
4、小儿遗尿、小儿消化不良;
5、痛经、产后头痛等寒证;
6、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年三伏灸时间:
年7月13日——7月22日,以7月13日尤为重要
年7月23日——8月11日,以7月23日尤为重要
年8月12日——8月21日,以8月12日尤为重要
三伏灸注意事项:
1、成人贴敷4-6小时,儿童0.5-2小时,根据个人体质的耐受能力,贴敷时间可作适当调整。
2、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灼热感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治疗。
3、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绕,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如出现水泡,消毒后刺破水泡,涂擦美宝烧伤膏即可。
4、贴敷期间忌烟酒、生冷、辛辣、油炸,忌食海鲜、羊肉、蘑菇、豆类等发物。
5、夏季气候炎热,衣着宜凉爽,贴敷后不要剧烈运动,避免过多汗出。
医院可以预约三伏灸哦:医院:患者请提前到针灸科、小儿科开单缴费(无电话预约挂号服务),以避免当日排队拥挤。保留好发票及病历,在初伏、中伏、末伏三天准时带发票及病历到相关科室贴敷,时间为7:00——17:30。
医院:咨询预约电话,
厦门市鹭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预约电话,
厦门市嘉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预约电话(刘元春医生)来源:思明区鹭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宁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名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thl.com/jbby/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