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如何实现慢性病的早预测、早发现及早干预是医学领域的重大课题,仅是依赖生化指标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存在诸多缺陷,无法达到在发病之前采取有效方法阻止疾病发生的理想状态。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等更多的归因于个体体质,体质差异导致某些人群对某些致病因子产生不同的反应并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运用中医体质学说,明确慢性病发病高危体质,着手人群个性化体质调护,使其转变为主动的自我保健-自我管理-自觉康复的积极行为和态度,从根本上杜绝危险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有效介入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
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特点的疾病,同时也是可预防、可控制的疾病。目前,慢性病死亡占中国居民总死亡构成比的85%,占疾病总负担的70%,为社会与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慢性病防控是国家乃至全球卫生战略计划的重中之重。中医体质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防控与体质密切相关,体质辨识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具有特殊意义。通过中医体质三级预防体系的建立,调体纠偏,达到“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目的,实现慢性病防治关口的前移与下移。目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4大类疾病,文章通过对近年中医体质辨识在此4类疾病防控中应用现状的总结与分析,可为体质综合预防与干预慢性病提供借鉴。
1心脑血管疾病
1.1高血压病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有一定的体质基础和后天因素。通过调查发现,高血压病发病的主要体质为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男性主要为痰湿质、阴虚质,女性为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且痰湿质对女性高血压的影响更为显著。高血压病易造成靶器官的损害,研究发现,血压节律变异或紊乱是高血压所致靶器官损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压变异呈非杓型、反杓型者较杓型者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而湿热质、痰湿质多见于杓型变异组,阴虚质、气虚质和阳虚质多见于非杓型变异组;如通过适当的中医干预,有助于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使非杓型血压向杓型血压转归,从而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持久的高血压可直接造成肾损害,早中期高血压肾损害最主要的体质类型为阴虚质,易感性较其它体质者均高。其中,气虚质、痰湿质肾小球早期损害最为突出,而湿热质则最易损伤肾小管。早期发现高血压危险人群,截断发病途径,预防高血压病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以社区人群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低、中危高血压患者以痰湿质及阴虚质为主。根据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增加中医药干预方法,随访1年,发现干预后平和质增加,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有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低、中危高血压人群的体质状态,有助于降低发病率。
1.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高、危害大,早期发现与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动态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体质分布调查发现,痰湿质、血瘀质及气虚质冠心病发病率较高,且冠脉狭窄程度较重。此外,不同地区的冠心病体质类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新疆地区以气虚质、痰湿质及血瘀质为主,其中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痰湿质、湿热质与汉族比较差异明显。岭南地区以血瘀质、痰湿质及湿热质为主,3种体质人群hs-CRP、血脂水平较其他类型体质有明显升高。因此,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结合西医学诊断方法,优势互补,在提高冠心病早期诊断的同时,又可为中西医诊断技术的相互交融与利用提供思路。
1.3脑卒中
由于脑卒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其属于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痰湿质、血瘀质和气虚质为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50-60岁以痰湿质为主,60-70岁血瘀质为主,70岁以上气虚质为主。且痰湿质OR值大于吸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提示痰湿质对脑卒中发病的贡献较大。脑卒中后抑郁症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导致躯体症状的加重,妨碍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还增加脑血管病的病死率。研究发现气郁体质PSD患者有较高抑郁倾向,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恢复时间长,并具有易激怒和怯懦易悲的临床表现。脑卒中复发率高,且复发患者预后更差,因此,对脑卒中复发危险度分层,探讨复发高危患者体质特点对脑卒中的预防有积极意义。研究发现,脑卒中复发高危组的阴虚质显著高于低危组,平和质显著低于低危组,提示阴虚质是脑卒中复发高危因素之一。此外,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常见体质类型为阴虚、血瘀与痰湿,女性常见为阴虚、血瘀及气虚;60岁以下常见体质为阴虚与痰湿,60-70为阴虚与血瘀,70以上主要为血瘀。由此可见,结合现代医学对脑卒中预防的认识,利用中医体质学说进行脑卒中的早预测与早诊断,尝试依照体质学的原则,为脑卒中一级预防提供可操作方案,对实现未病先防具有重要意义。
2糖尿病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存质量。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年已达到3.36亿,调查预计,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到年,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5.52亿。因此,利用体质辨识技术,截断糖尿病发生或发展进程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针对糖尿病体质分布的研究较多,在调查中显示,不同地区糖尿病患者体质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区域文化、饮食及气候等因素相关。如深圳地区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中阴虚质、痰湿质占总发病人数的80%,南昌地区调查显示痰湿质、阴虚质及气郁质是糖尿病主要发病体质,唐山市2型糖尿病人群与阴虚质存在明显联系,天津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体质类型则以阴虚质、湿热质为多。
早期发现对糖尿病防控至关重要,通过对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危险因素的非糖尿病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发现具有遗传风险的人群体质倾向于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而糖尿病前期(IGR)中医体质类型排名前3位分别为痰湿兼湿热质质、痰湿兼气虚质及湿热质;由此可见,痰湿和湿热是IGR人群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针对IGR,研究发现男性患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在40-60岁的年龄段这一表现尤为明显。
糖尿病后期并发症较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严重。通过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中医体质调查发现,DPN患者中医体质以气虚质居多,其他体质按所占比例从高到底排列依次为:湿热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平和质、气郁质、特禀质。针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发现,气虚质、阳虚质与蛋白尿密切相关,瘀血质与肾功能损伤密切相关。依据糖尿病患者体质分型结果进行个性化体质调护,可改善患者血糖、血脂等指标,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3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其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约为9%~10%。
通过对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体质类型与相关指标分析发现,COPD多见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及血瘀质4种类型。针对CAT评分,具有阳虚质和气虚质的患者CAT评分分级多集中在21-30分,属临床病情属严重状态;阴虚质及瘀血质患者CAT评分分级多集中在11-20分,属临床病情属中等状态。针对肺功能情况,阳虚质及气虚质的患者属Ⅲ级(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较重;阴虚质和瘀血质的患者属Ⅱ级(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相对较轻。针对呼吸困难指数,具有阳虚质和气虚质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较重,阳虚质的人群最明显;阴虚质和瘀血质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相对较轻,瘀血质的患者较阴虚质呼吸困难明显。从血气分析来看,阴虚质患者感染的机会要高于其他体质特征,气虚质的PCO2值高于阴虚质,具有瘀血质特征的患者血氧饱和度较低,提示瘀血质患者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从临床症状来看,具有阳虚质、气虚质及瘀血质的患者在咳嗽咯痰的发病时限较长,阴虚质的患者相对较短;具有阳虚质特征的患者气短的发病时限要长于其他体质类型,其次为瘀血质、气虚质、阴虚质。从病程来看,阳虚质患者发病病程最长,其次为气虚质、瘀血质及阴虚质。通过体质辨识,采取相应调体方案,有利于COPD的预防及治疗效果的提高,对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4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重大疾病,由于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死亡率居高不下。
肺癌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发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总体以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阴虚质四种体质类型为主;阴虚质、气虚质与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存在相关性;且阴虚质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非阴虚质患者,气虚质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低于非气虚质患者。I、II期以阴虚质及气虚质为主,III、IV期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主。
中国是乳腺癌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中,核因子kB的表达与DFS显著相关,其表达提示肿瘤复发时间短,预后不佳;研究发现,核因子kB表达与血瘀质相关,提示血瘀质组的病人复发比例高,中位DFS短,预后不良。乳腺癌AR表达阴性者组织分化较差,肿瘤侵袭性较强,复发转移率较高,3年DFS较短;研究表明,ER-/PR-/AR+乳腺癌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血瘀质,ER-/PR-/AR-乳腺癌患者主要为湿热质,提示血瘀质与湿热质可能成为影响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AR表达的主要病理体质因素。
肝癌为我国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肝癌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湿热质为主,其中,男性以气虚、阳虚和湿热质为主,女性以阳虚质为主;此外,体质类型与西医okuda分期及TNM分期均有一定的相关性,I、II期患者以气虚质和阳虚质居多,IIIA期以气虚质和湿热质为主,IIIB期以上患者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在生存期方面,气虚质是其中预后最差的,一般中位生存期为3.7个月。
由上可知,体质是影响恶性肿瘤患者发病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质辨识与个性化调体纠偏在肿瘤预防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结合中医学方法与技术,注重肿瘤预防、提高早期诊断率及形成个体化治疗方案成为关键。
5结语
慢性病预防与治疗是临床医学上的重大课题,目前所采用的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虽显现出一定的疗效,但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现代研究表明,慢性病的发病倾向与体质密切相关,因个人体质不同,发病倾向与预后不同。因此,充分发挥中医体质因人制宜的优势,把握个体的体质差异规律,从调整体质因素着手,采用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从新的角度进行慢性病防控,使机体恢复“阳平阴秘,精神乃治”的生理平衡,对于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与下移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略)
注:1.文章来源:年中医体质年会论文集。
2.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文章存在不当使用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拥有健康,
学习体质知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thl.com/jbby/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