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龙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型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在我国早就有龙的化身为鲟龙鱼的顿悟一说。全身除体表骨板外其他部分均可食用,营养价值极高;据《本草纲目》记载鲟鱼筋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能提高大脑活力,促进人体健康,因此鲟龙鱼身上独有的“鲟鱼筋”也被营养学家列为本世纪三大高级滋补珍品之一。
01形态特征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四鱼》一书中说道∶鱼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亦属也。岫居,长者丈余。至春始出而浮阳,见日则目眩。其状如,而背上无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长与身等,口在颔下,食而不饮。颊下有青斑纹,如梅花状。尾歧如丙。肉色纯白,味亚于,骨不脆。
成年的鲟龙鱼体大而重,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鲟龙鱼整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纵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每行有棘状突起。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
02生活习性
鲟龙鱼虽是一种大型鱼类,但性情温和,不善跳跃,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属于底栖的亚冷水性鱼类。有海--河洄游和江--河洄游两种,半数为溯河洄游产卵鱼类。除中华鲟、达氏鳇、长江白鲟外,大部分鲟龙鱼品种均在冷水性环境生存,鲟龙鱼能承受水温为0-30℃,不同种类略有不同。
鲟龙鱼在溶氧大于6毫克/升时生长较快。主要靠口膜的伸缩吸吮来捕食。鲟幼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如甲壳动物、摇蚊类和毛翅目幼虫及水丝蚓等,植物的碎屑,藻类和泥沙中的有机质物也是它们的最爱。
03洄游繁殖
鲟龙鱼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平时,鲟龙鱼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雌鱼为16-29岁。鲟龙鱼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
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顺流而下,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厘米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
04营养分析
鲟龙鱼全身都是宝,其肉鲜嫩味美,许多脏器都有一定的药效或美容保健功能。人工淡水养殖、体重在5公斤以下的鲟龙鱼,肉质优于名贵的三文鱼;其生鱼片口感鲜、嫩、脆、滑、爽,优于龙虾;其软骨(鲟龙鱼通体软骨)、皮、鳍、肝、肠等至少可烹制成30道以上美味菜肴。
鲟龙鱼鱼子颗粒大且饱满,色泽乌黑亮丽,富含17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被誉为黑色黄金。用鲟龙鱼子制成的鱼子酱为美食珍品,过去一直是皇家贡品;在西方,品味鲟龙鱼鱼子酱亦是上流社会的专利,甚至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odthl.com/jbby/13511.html